黄石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黄石人事考试 > 考试快讯 >

申论范文:工匠精神,如何引领时代精神?

2018-11-12 13:06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黄石事业单位考试群 文章来源:华图狮子

(http://huangshi.huatu.com /)黄石人事考试网将及时更新湖北教师、湖北教师、湖北事业单位等招考资讯,考生敬请关注【黄石公务员考试交流群:430117547】,咨询电话:0714-6287076,18986593600, 地点:黄石港区王家里总部经济大厦五楼。更多黄石招考信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HUATU16

申论范文:工匠精神,如何引领时代精神?

产业转型升级篇

让工匠精神释放时代精神

 

往事越千年,回到沉寂的过去,中华民族的独特优美与神秘令人震撼,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令人叹为观止,传承千年的陶瓷技艺更是巧夺天工,秦始皇兵马俑把气壮山河的气魄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一切无不是我国工匠精神的显著体现,然而检视当下,我们却难免羞愧,中国制造不是品质的象征反而是低劣假货的代表。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忘记了慢工出细活,为了利益最大化而牺牲了品质。这无论是与培养个人专心专注的品质还是树立中国品牌都是沉重的打击。因此,当下必须让工匠精神释放时代光彩。

开篇先用排比把读者目光吸引,而后提出主题“工匠精神”。接着写出目前中国制造的困境,稍微加以原因分析,并再重申其严峻性,提出自己观点。

 

工匠精神是成功的必要元素,无论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长寿”的企业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言人,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牵系中华民族记忆、凝聚华夏儿女归属感的民族经典也需要工匠一代一代的传递。然而受到儒学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引导,很多人对工匠有一种不屑的情绪,但熟不知正是那些大国工匠支撑起民族的脊梁,工匠精神是中国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这段接着开头写出“工匠精神”的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先小后大,层层递进。接着写出目前其弘扬存在的阻碍。

耐住寂寞,坚守坚持,为弘扬工匠精神领航。“板凳愿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为求一字稳,捻断数根须,吟安一个字,而得半宿寒”那些创作出鸿篇巨制的文人墨客,无不是对待创造是这样甘于寂寞的态度,曹雪芹倾其毕生经历创作了《红楼梦》,司马迁用数十载创作了《史记》他们虽是文艺创作,但其中的道理相同,不经历时间的磨砺就不会沉淀出传世的经典,要想成为一代工匠,忘记浮华虚无,潜心事业,脚踏实地是唯一选择。

上一段从其意义分析出发,这一段顺势提出对策,理由充分合理。用耳熟能详的曹雪芹和司马迁的例子进行佐证,最后再点题回应。

勇于担当,传承经典,为弘扬工匠精神起航。徐立平为导弹做微整形,其工作的艰险常人难以想象,但他总是临事不惧,从来没有因工作的危险而推卸。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他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他。他虽是一介工匠,但却让人仰望。

航作为先锋,起航作为延续。该段同样使用例子论证,但与上一段不同的是采用详写,构成对比,虽然都是例子进行佐证,但详略得当,不让人看着生厌与重复。

 

匠心独运,创新工艺,为弘扬工匠精神助航。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活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独具”。但是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们却造不出圆珠笔,由中国制造的圆珠笔数量巨大,全球每人平均可以分到6支。然而用于制造这些笔的小钢珠却无法生产,依靠进口,一方面我们缺乏优质的钢材,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生产钢珠的模具。可见没有匠心独运,缺乏创新精神小小的圆珠笔也会成为转变成制造强国的拦路虎。

这分论点三反着详写实例,与前面的种种成功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写出缺乏“工匠精神”带来的严峻性,以及弘扬的必要性。

 

一代工匠要忍受寂寞、勇于承担、创新创造。工匠精神是我们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是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华丽转身的利器,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块基石。

结尾第一句总结了三个分论点。第二句写出其对于中国制造的时代意义,贴合主题,不大不小,最后才升华到国家民族以及人民,不突兀。

范文来源网络,点评观点自创

 

素材积累

刘锐:倚天持报国 关山万里程

 

事迹:刘锐所在团被确定为全军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后,他作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改装。随后,刘锐一鼓作气,创造性提出“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形成一批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轰-6K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颁奖辞: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 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摘自: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编辑:李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