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15:22 湖北公务员考试 https://hb.huatu.com/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根据我国发展条件和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举措。这“两步走”中的第一步,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延展,各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独特的任务和使命,但相互之间层层衔接,层层递进,共同的价值规约性使每一个历史阶段相融相生,具有高度的依存性和互联性。在2020年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重大时间节点,笔者在此仅就“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谈点拙见。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延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首先走好第一步,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第一步走稳走好了,才有信心迈出第二步。这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历史地位,也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实践进程。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目标的确立总是立足于历史上各个阶段小康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所累积的丰硕成果,小康与现代化两者如影随形、相互促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这个“基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乘势”所要“乘”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之“势”,顺应时代和人民的新需求,顺势而为。那么,如何顺势而为?首要的就是要迈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步,即开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之行,而这个伟大之行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方能迈出第一步,这是迈出第一步的前提条件,这一步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不走好、走稳、走坚实,就走不好下一步。因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点之上,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有可能顺利迈出第一步。因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继往开来再出发,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现实基点。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每一阶段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历史过程,只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才能有后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根据时代形势和人民需求而提出的一个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坚持发展的历史规定性,不是盲目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其内在历史发展和演进的内在逻辑。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完成时,也是进行时,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前者为后者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后者期许的理想目标又促进前者必须务实前进,为后者提供坚实的前提条件。因此,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逻辑的演进必须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基础和条件,超过这一阶段,或者否认这一阶段的战略基础地位,就会使后两者成为无源之水。这表明,小康社会目标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历史地考察,小康社会的实现与现代化目标的达成相互促进彼此的目标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而且每一阶段目标的确定必须合乎时代性,立足于中国当时的发展实际水平,合乎规律并根据社会的不断进步推进中国向未来发展。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每一阶段的目标定位,都必须适应时代变化,体现时代不同阶段的新期盼、新要求,而在这一进程中的新期盼、新要求都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与“小康”的新期许,这种新期许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三者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三者有机地融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小康是指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全面”主要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要求惠及全体人民,一个都不能少,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还在于要建成,建成有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的、全体人民共享的、“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小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相融相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康社会目标的定位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能够找到每一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和“小康”内涵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催生我国现代化目标内涵日益丰富,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样性更加契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应了时代新变化,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合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以摆脱贫穷为驱动实现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开启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历史新纪元。“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希望获得殷实与富足生活的中国式表达。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小康社会”一词,但是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蕴含了“小康社会”这一美好理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讲:“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当时“民生困苦,失业众多。”如何让人民有饭吃,成为当时一件头等大事,如果人民“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因此如何巩固新生政权,真正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而又紧迫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全国人民实行土改,解放生产力,恢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谋划中国现代化道路。毛泽东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目标。这“四个现代化”顺序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指出:“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这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式提出一百年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与广大人民福祉紧密相关,邓小平曾经指出,毛泽东、周恩来确定的四个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而且毛泽东当时所说的一百年,到现在恰好是到本世纪中叶,也恰恰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纪元,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以“小康社会”为驱动实现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开启“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从历史的深刻变化中,既把握历史发展之大势,又结合中国发展实际,顺势而为,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完成这一历史命题具体而又明晰地体现为邓小平借用小康社会描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实际,对“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结合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麦克唐纳时说:“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他还对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时间进行了规划,那就是“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要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问题时,他借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对生活充满美好期许愿望的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邓小平用国民生产总值说明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所要达到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即“到本世纪末,……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邓小平在与麦克唐纳和大平正芳会谈时,分别提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与西方不同,也不像日本所理解的现代化,他实事求是地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确立我国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总是将现代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四个现代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小康目标要以满足人民利益为前提条件。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社会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建设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用10年时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的翻一番;第二步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用10年时间到200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标准是从21世纪初到世纪中叶的时候,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三步每一步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是对小康社会的具体化。“三步走”战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随着小康目标的不断实现,小康的内涵日益丰富,要求也越来越高。2000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被首次提出,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提前实现,即人民温饱问题提前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提前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共产党依据客观实际,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总体小康”的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因而在会上提出了在21世纪的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一个更高水平小康的新的战略目标。到了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要求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小康内涵不断丰富的历史发展逻辑雄辩地表明,以实现“小康社会”为驱动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每一阶段的目标具体化,开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的光明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驱动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与发展进程,总是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所取得的成就。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确立具体的时间节点,十八大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将我们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分“两步走”战略新措施,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这个新征程,一是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即将邓小平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往前提了十五年;二是将现代化的质量上升到新境界,习近平提出的“两步走”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三步走”相比,这“两步”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说明我国现代化从注重量的发展转向注重质的发展;三是现代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新加了“美丽”这一要求。事实上,没有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四是规划了现代化前进的方向,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条路走下去;五是现代化进度科学可行,分“两步走”实现两个十五年规划,两个十五年规划层层递进,一步紧接一步。“两步走”中的每一步都有坚实的基础。
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小康社会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升越来越丰富,目标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定位与目标的确立,始终与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温饱问题、富裕问题以及实现小康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于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重维度,其现实依据是“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其理想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与责任担当。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价值规约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伟大实践探索。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价值指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价值指引恰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和对现代化目的与归宿的界定,鲜明而又坚定地体现了人民立场。习近平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好日子如果加以具象化,那就是:人民更热爱生活、教育质量更优、工作更稳定、健康保障水平更高、社会保障更可靠、居住条件更舒适、环境更优美,等等。习近平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特别指出,“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习近平还讲道,“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这些重要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因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现代化。“全面”和“基本”是分别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步走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这两个核心问题都直接指向人,这就是要求人人小康与人人全面现代化。摆脱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果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为目的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重点在“全面”二字。这个“全面”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但摆在第一位的是享受小康成果的人群要全覆盖,“一个都不能少”,也就是这个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这个全面小康是人人都要达小康,是不分地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全面小康,是五十六个民族“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谋划和提出之初,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实际并未提及“全面”,而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的总体指标上,而在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科学研判实际形势,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小康社会的进程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两者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在率领全中国人民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社会进步,使中国现代化水平迈上新的更高台阶,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现代文明社会。也就是说,随着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不断实现和完善,我们党对于实现现代化也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显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进程是不断为人民发展、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迈出坚实步伐。有宏伟目标,还要找到将目标付诸实践的切实可行方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多元化,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科学规划。这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全体中国人民过上高水平的幸福美好生活。这“两步走”就是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豪迈出发,坚毅地迈出第一步,稳步前行,用我们奋斗的足迹,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紧接着我们再果敢地迈出第二步,再用15年的时间,用辛勤的汗水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实现真正共同富裕,人民成为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人,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现实。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